科學健身大講堂—健身新理念,運動是良醫
由濟南市全民健身中心主辦的“科學健身大講堂”科普系列講座于5月8日正式開講,特邀北京體育大學運動康復系教授、北京體育大學運動處方研究中心主任王正珍女士擔任主講嘉賓,以“健身新理念,運動是良醫”為主題,為廣大市民深入講解了科學體育鍛煉的積極作用。講座分別從以下三個方面具體講解了體育運動對人們的作用:
一、體力活動不足對慢性病的影響
現如今,在全球范圍內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中,體力活動不足這一因素位居第四,每年因體力活動不足造成的死亡人口約為530萬,體力活動的不足會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從而威脅人體健康,在我國,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正呈現出迅速攀升且低齡化的趨勢,占總死亡比例的85%,而體力活動則是減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最有效的策略。
二、運動是良醫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在滿足了物質生活之后,開始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何為健康的生活方式?關于這個問題,王教授指出,輕度的靜坐少動+適當運動及體力勞動為最佳的生活方式。有研究表明:長時間靜坐少動可以導致細胞之間不良信號的傳導,而適當運動可以打斷這種信號,并能夠降低冠心病、中風、糖尿病、乳腺癌等疾病的發病率。因此,運動是良醫已成為預防和治療慢性疾病不可或缺的理念。
首先,有氧運動強心肺,可提高心肺耐力。心肺耐力是體質健康的核心因素,較高的心肺耐力可以降低心臟病等多種慢性病和癌癥的發病率,降低心臟病和全病因的死亡率。
其次,適當運動可降低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素,延緩動脈硬化的發展。
再者,運動健身可增強老年人的體質,預防和延緩老年人的功能受限,增加工作、娛樂和活動能力,增強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療效。更有最新科學研究表明,常年堅持適當運動可以減緩腦萎縮,增加大腦灰質,減少老年認知障礙或老年癡呆的發病率,延緩衰老。
三、生命在于運動,運動要講科學
雖說運動可以增強體質,促進健康,預防、延緩、逆轉和治療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但是盲目的運動不一定會產生積極的效果,因此,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科學的運動方式尤為重要。
王教授指出,對于5歲以下不會獨立步行的幼兒,應鼓勵多爬行和水中項目的運動,能夠獨立步行的孩子則應選擇多種形式的運動,活動到多個肌群,每天至少活動180分鐘。
5-17歲的兒童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到較高強度的體力活動,日常體力活動以有氧運動為主,每周至少進行3次較大強度體力活動,包括強壯肌肉和骨骼的活動。
18到64歲成年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周至少75分鐘較大強度有氧運動,也可選擇兩種強度相組合的運動,與此同時,每周至少應有2天進行大肌群參與的強壯肌肉的活動。
對于65歲以上的老年人也應和年輕成年人一樣,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或每周至少75分鐘較大強度有氧運動,也可選擇兩種強度相組合的運動。但應該注意的是,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至少應有3天進行提高平衡能力和防跌倒的活動。而因健康狀況不佳不能達到所建議的身體活動的老年人,應盡可能在能力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進行體力活動。
在近兩個小時的講座里,王教授從體力活動減少和體育活動不足已成為21世紀最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出發,對我國慢性病的現狀、運動健身對體質健康及慢性疾病的積極作用、科學的運動健身方式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解答,受到了廣大市民的一致好評,現場掌聲不斷,王講授現場為市民解答運動活動中的疑惑問題,互動熱烈。
據悉,“科學健身大講堂”科普系列講座還將在7月、8月、10月、12月陸續舉辦,請廣大市民關注全民健身中心微信平臺、網站等,將會有更加豐富、科學、實用的運動健身知識帶給您!歡迎更多市民參與其中,做到科學健身,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