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質的概念
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是在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因素共同影響下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等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體質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成年后體質呈現下降趨勢,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保持或增強體質水平,其中科學的體育鍛煉是積極的影響因素。
2、身體形態
身體形態即身體的外部形狀和特征。形態指標反映了人體的發育水平即體型、身體姿態和營養狀況等。國民體質監測中身體形態的檢測指標包括身高(坐高)、體重、胸圍、腰圍、臀圍和皮褶厚度。
身高(坐高):反映人體骨骼生長發育狀況和人體縱向高度。
體重:反映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內臟器官的發育狀況和人體的充實度。
胸圍、腰圍和臀圍:體現人體體型特點的同時,還間接反映人體脂肪含量及其分布狀況。
皮褶厚度:用皮摺厚度測量計測量身體某部位的皮下脂肪厚度,間接計算身體脂肪含量,也可反映身體脂肪分布狀況。
超重肥胖的計算:超重肥胖標準依據BMI指數劃分。BMI又叫體重指數,計算公式為體重/身高2(千克/米2)。
影響身體形態指標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與遺傳、環境、營養、體育鍛煉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遺傳性狀只對體型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或前提條件,而各項形態指標則體現了后天環境、營養、衛生和身體活動等因素對身體的影響。
不同年齡段檢測身體形態的意義有所不同,幼兒、兒童青少年階段身高和體重等各項指標都反映了幼兒的生長發育情況,間接反映營養狀況;而成年后身高停止增長,更多考慮體重(包括相對體重)等衡量身體充實度的指標,因為體重過輕和超重都會帶來健康的危害,超重和肥胖影響人體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也增加疾患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風險,帶來健康的危害。
3、身體機能
在體質的概念中,人體的生理功能就是我們常說的身體機能,也就是指人體各個器官系統的功能能力。其中循環機能和呼吸機能合在一起被稱作心肺機能(或心肺耐力),心肺機能對于人體健康來說至關重要,也是體質檢測指標中的重要部分。
由于身體機能包含的內容廣泛,測試的指標多樣且復雜,多數是在實驗室中利用精密儀器進行檢測的。為了適應全國性大樣本測試的需要,在國民體質監測中只能選擇一些簡單易行的指標,如安靜心率、血壓、肺活量、臺階試驗等。這些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體心肺機能水平。
身體機能對于人體體質和健康都非常重要,需要長期系統的體育鍛煉才能有效地提高。提高心肺耐力主要依靠較長時間的持續運動,如每周3-5次,每次30-40分鐘的慢跑、游泳、爬山、騎自行車、打球等,運動時要達到一定的強度,如最大心率的60%-80%,最大心率可用220-年齡得到。目前群眾中盛行的健步走鍛煉對于很多中年人來說強度過小,即使每天走10000步,僅能起到維持現狀的作用,要想提高心肺耐力,必須提高持續運動的強度。
4、身體素質
身體素質,通常指的是人體在運動中表現出來的速度、力量、靈敏、平衡及柔韌等方面的能力。一個人身體素質的好壞與遺傳有關,但與后天的營養和體育鍛煉的關系更為密切,通過正確的方法和適當的鍛煉,可以從各個方面提高身體素質水平。
國民體質監測中身體素質檢測指標如下:力量素質,握力、縱跳、背力、俯臥撐、仰臥起坐、網球擲遠(幼兒)、立定跳遠(幼兒);速度靈敏素質,10米折返跑(幼兒),雙腳連續跳(幼兒);平衡素質,走平衡木(幼兒),單腳閉眼站立;柔韌素質,坐位體前屈;反應能力,反應時。